Hiển thị các bài đăng có nhãn ĐIÊU KHẮC (THẾ GIỚI). Hiển thị tất cả bài đăng
Hiển thị các bài đăng có nhãn ĐIÊU KHẮC (THẾ GIỚI). Hiển thị tất cả bài đăng

Thứ Hai, 24 tháng 8, 2015

国家博物馆《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上篇 (转载)

国家博物馆《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上篇 (转载)

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阴。
http://yahoo.yododo.com/guide/014075888243292C402881D340757B3B
 
 
国家博物馆北区二层8号展厅《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为常设的专题陈列。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为此展撰写了前言。
 
 
展厅入口处两只威猛的守宫大铜豹将观众带入一片神奇的天地。尼日利亚埃多州贝宁文化。
 
心灵的寄托-雕像非洲雕 像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既有配合祭祀、丧葬、庆典仪式等制作的宗教性雕像,也有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物雕像。以母性、神灵、祖先、巫术为主要表现题材 的宗教性雕像,造型千变万化又遵守传统雕刻法则,情感充盈而不矫揉造作,是非洲人表达宗教情绪和满足心灵诉求的载体,注重的是社会共同体的非个性化的情感 流露,反映的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和历史沉淀的处世价值观。非洲雕像在反映传统宗教信仰的同时,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表现了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的生灵。这 些雕像造型生动有趣,手法朴实,充满浓郁的生活和自然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和非洲都拥有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在中非传统友谊日益增进、人文交流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家博物馆从馆藏非洲艺术品中遴选了近600件面具、雕像和生活用品等进行展览。这些展品主要来自中西非的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利亚喀麦隆、 刚果等十余个国家的百余个部族,以木雕为主,兼有陶雕和铜雕,其中每一件都保留着人类自然淳朴的创作情感,凝聚着非洲部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通过它们,能 够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对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认识,增强中非人民之间心灵的对话和感情的沟通,更好地促进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非洲这片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之一,有许多不同文化、习俗特征的国家、民族和部落,他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非和西非地区,是非洲传统雕刻产生和发展的核心区域。这里的雕刻类型多样,风格各异,既不乏写实性,又有恰到好处的夸张变形和强有力的节奏,透露出原始朴拙的生命和自然之美。
 
非洲雕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与非洲传统宗教、道德伦理、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是人与 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工具,反映了非洲人朴素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这种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以及历经千百年来仍然保有着的鲜明的精神独立 性,使非洲雕刻成为世界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并深深地影响了布拉克、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创作,推动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表情肃穆的母亲,马里 班巴拉族。

 
跪姿捧钵的母与子,尼日利亚 约鲁巴族。
 
高贵的母与子,陶,尼日利亚 伊博族。
 
 
 
 
 
 
 
 
可惜很多作品都没有标识,但这些无名艺术家的杰作令人叹为观止。
 
互相凝视的母与子,尼日利亚 奥格波尼族。
 
端坐的酋长夫妇,喀麦隆 班格瓦族。
 
展厅一角。
 
坐姿多贡男子,铜,马里 多贡族。
 
坐姿的卡朵王,铜,马里 卡朵族。
 
端坐的女祖先,马里 多贡族。
 
拄棍而立的男祖先,马里 多贡族。
 
身上缠蛇的法力女雕像,尼日利亚 吾久马族。
 
非洲美人鱼?
 
古骑士,马里 多贡族。
 
 
贝宁武士,铜,尼日利亚埃多州贝宁文化。
 
伊费王后头像,铜,尼日利亚伊费文化。
 
 
 
 
 
展品随拍。

延伸阅读: 国家博物馆《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上篇 - 北京旅游攻略 | 雅虎旅游 http://yahoo.yododo.com/guide/014075888243292C402881D340757B3B#ixzz3jiIb8Frv
(本文转载自游多多旅行网)
read more...

Thứ Năm, 20 tháng 8, 2015

神秘的金沙黄金面具先后面世:用于宗教祭祀【图】

http://zhuwenhua1953.blog.163.com/blog/static/38221255201110216257540/

神秘的金沙黄金面具先后面世:用于宗教祭祀【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作 为一种文化载体,面具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成为一种纵贯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出现的面具,其造型、功能也各不相同。在古蜀文化中,面 具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折射。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中,陈列着两件黄金面具,其中一件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形体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金 面具。在灯光映照下,它们显得神秘与华贵,似乎在向人们静静诉说着古蜀金沙的传奇故事。
< -SSE NEWSADSTART SSE->< -SSE NEWSADEND SSE->

两件金面具先后面世
2001 年2月,在成都市区西北金沙村考古工地上,一块露出金色的泥土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拨开泥土,原来是一件小巧玲珑的金面具,器高3.7厘米,宽4.9厘 米,厚0.01厘米至0.04厘米,重5克,圆脸圆颐,双眼、大嘴镂空,鼻梁高直,嘴形似乎略呈笑意,富有极其神秘的色彩。小小的金片竟能雕琢成如此写实 的人面像,精致的做工让人们惊叹与佩服。 2007年2月,在时隔6年之后,金沙遗址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因为在离小金面具不远的一个小圆坑内,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件已被揉作一团、不能辨识器型 的金片,经过初步延展后,一双大大的眼睛露了出来……这也是一件金面具!这件金面具形体较大,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其 造型与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长方形耳,耳垂穿孔,显得十分威严。
神秘的金沙黄金面具先后面世:用于宗教祭祀【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与 两件金面具一同出土的还有数千件珍贵的金器、玉器、铜器、象牙等,于是,考古工作者立即对周边区域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初步探明遗址的分布面积在5平方公 里以上,已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居址、墓地等重要遗迹,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器及象牙等珍贵文物数万件,考古学家将这一 区域的遗址统一命名为“金沙遗址”。从遗址的规模和遗物分析,金沙遗址极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蜀国在 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
  古蜀人尚金
黄 金,华贵雍容、色泽富丽,从古至今受到人们的珍爱。商代,中国北方地区、中原地区、西南地区都相继出现了金器,但在全国其他区域商周时期的文化中,出土的 金器却很少,且基本为装饰品,黄金制品始终都无法取代青铜器的重要地位。与此相反,金器在古蜀文化中却是另一番景象,金杖、金冠带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象征“群巫”或祖先的青铜人头像上覆以金面罩来显示其高贵和尊崇,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也是如此。可以说,黄金制品在古蜀文化中具 有极高、极优越的地位,甚至超过青铜器。
神秘的金沙黄金面具先后面世:用于宗教祭祀【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此 外,对两件金面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两件器物都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含金量均超过80%。其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先用自然砂金加工、热锻成 型,然后在专门制作的模具上进行锤揲加工,并采用了剪切、打磨、雕刻、镂空、抛光等多种手法,堪称同时期金器加工工艺的经典之作,同时也证明了该器物对古 蜀先民的重要性。
  金面具用于宗教祭祀
两 件金面具均出土于金沙遗址祭祀区内,这里是古蜀王国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1200年至前650年)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面积约1.5万平方 米。在这一区域内,目前已发现了60多处与祭祀相关的遗迹,出土了6000余件制作精巧的金、玉、铜、石器等,以及数以吨计的象牙、数千枚野猪獠牙、鹿角 和陶器,这些珍贵的器物都是古蜀先民用来奉献给神灵的神圣祭品。其中,在大金面具出土的小圆坑内还发现了许多红色的泥土。为什么这些土会是红色的呢?这是 因为土里面掺杂了大量的朱砂。远古时期,人们认为器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朱砂就是这些器物在奉献给神灵之后所流的血液,这实际上是古代血祭的另一种表现 方式。因此,金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国举行神秘宗教祭祀活动时所使用的。
神秘的金沙黄金面具先后面世:用于宗教祭祀【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经 过考古学家的仔细观察,金面具表面虽打磨得十分光亮,但内壁却较为粗糙,且两件面具大小不一,因此,很可能不是用于活人佩戴的,那么,它在祭祀活动中到底 是怎样使用的呢?考古资料显示,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两个祭祀坑中曾出土了6件金面具和24件铜人面具,除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外,国内其他 地区尚未发现此类型的金面具。三星堆的金面具出土于祭祀坑内,是用生漆加黏土调和而成的粘贴剂粘贴在青铜人头像上的,这种粘贴剂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很多器物 上也广泛使用,因此,专家推测,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很可能也是粘贴在青铜人像或木质人头像上的。
关 于铜人头像,有学者认为是“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形象”,还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代表不同世代或不同身份的接受其祭祀的祖先形象”。而中国古代巫师佩 戴面具,主持祭祀仪式的记载在文献中早已有之,说明这是一种相当久远的习俗。巫师在降神过程中戴上面具,以仪式、献祭或歌舞的形式祈求神灵降临,与神灵融 为一体,便能代表神灵说话。此外,面具又是神灵降临时寄居的场所,人们可能将其陈设于宗庙或祭祀场所内,以随时迎接神灵的降临,并接受人们的朝拜。面具在 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不仅是一种通神的工具,更是一种娱神的法器,以极其珍贵的黄金面具覆盖于青铜人头像上,不仅显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为了让神灵欢 娱,以此得到神灵的庇护。它们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古蜀社会祭祀活动的昌盛,反映了古蜀先民独特的心理和精神世界。
神秘的金沙黄金面具先后面世:用于宗教祭祀【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金面具渊源至今成谜
值 得注意的是,金面具目前在中国先秦时期仅见于古蜀文化中,是古蜀青铜文明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蜀文明浓郁的地域特色。有关这一文化现象的 渊源至今还是一个谜。在国外,早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古埃及和西亚地区就出现了大量的黄金饰品,并向地中海沿岸、中亚、南亚等地迅速传播, 迈锡尼古墓(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1400年)中曾出土过一件黄金葬礼面具,古埃及图坦卡蒙王陵(约公元前1350年)内也曾出土了一件黄金面罩。有学 者据此认为成都地区发现的金面具很可能是通过古代印度地区和中亚的途径,从古代的西南夷通道、蜀身毒道(被称为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经云南、缅甸、 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区,吸收了西亚近东文明的类似文化因素,由古蜀人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加以改造创新而成。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尚未能证明 这条通道在当时已经开通。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成都地区古蜀文明自成系统,有着自身的渊源和发展演化轨迹,金面具体现了基于中原技术的地方文化因素。那么,究 竟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体现的是西亚近东外来文化因素还是自成体系?这还需考古学家们作进一步的考证。
神秘的金沙黄金面具先后面世:用于宗教祭祀【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read more...

金秋返故乡(十)- 在北京看展览

秋天在北京时,还去看了几个展览。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8115/201212/29345.html


1.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新近开放的。值得去看一下。这里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原建筑的基础上翻修扩建的。在北京的蓝天的衬托下,显得很壮观。


2. 国家博物馆内部。进去不收门票,但好几道警卫线查包很麻烦。如果真有人想仍炸弹的话,选择炸个博物馆有多大意义。不过也很难说,啥想法的人都有是不是?


3. 我去时国家博物馆有十几个展览同时举办。《五十年雕塑作品展》(确切的名字我记不清了)是见缝插针地在大厅走廊里展出。


4.


5.


6.《和合二仙》。


7. 这个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是谁。不过跟过去的伟人形象有所不同,看上去有点痴呆,也许是因为如今这世道有点看不懂了吧。


8.《健美之路》。


9.《母与子》。介个有点雷人。


10.《把脉》。但我觉得叫《坐怀不乱》更为恰当。


11.《13号线》。这个很好玩。艺术家的构思很重要。


12.《浴女》。一般了一点。


13. 如今那玩意儿也可以登大雅之堂了?不过这题材从古罗马时就有。那话儿说起来话长。呵呵。


14.《藏族少女》。算是常见题材。


15.


16.


17.《鲁迅》。我喜欢。


18.


19. 神态把握得很好。


20. 国家博物馆中展出面积最大的是《复兴之路》,讲的是中国近代史。十八大后新的中央领导人曾集体参观该展览,表示继往开来之意。展出堪称鸿篇巨制,但我觉得 遗憾是,反右、三年灾害、六四风波等历史事件只字不提(至少我没有发现),而十年浩劫那段历史也许大得无法回避,于是仅以一张小照片一带而过。中国人不是 总讲以史为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吗?而且总提醒日本人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而对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却要世人尽快翻过,没看过那一页的人就权当没发生过那 些事吧。这叫什么来着?“向前看”。


21. 国家博物馆里还有《中国古代文物展》,这个挺有意思的,有不少好东西。我看得很仔细,也拍了不少照片。这不,把赵州桥上的大石砖都搬来了。这可是隋朝(公元581-681)时候的东西。


22. 这个更早。是马家窑文化时期(公元前3200-200)的裸体浮雕彩陶壶。壶面上裸体双性人体体现了当时的生殖崇拜文化,艺术表现也比日后的率真而少约束。这是中外的艺术史上的一个共同点。


23. 四坝文化时期(公元前2000-1600)的人形彩陶罐。我敢说现代人做出一模一样的东东还可被称为艺术品。


24. 辛店文化时期(公元前1000)的陶罐。


25. 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3000)龙虎墓。受葬者两边以贝壳拼成龙和虎的形象。


26. 仰韶文化时期的鹰形陶酒器。如果评选最佳展品,我会毫不犹豫地选它。那老鹰健壮、风趣且面善。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可仰韶文化初期已经距今七千年了啊。


27. 商代(公元前16-11)的青铜面具。嘴和眼睛的线条夸张且生动。现代人对中国文化可以有种种评价,但无可否认的是咱祖宗留下的有不少好东西啊。


28. 西汉(公元前202至公元8年)的七牛虎耳青铜器。


29. 西汉金缕玉衣。从小就听说过金缕玉衣,终于有幸亲眼目睹了。


30. 西汉青铜犀牛。很贵族的样子。


31. 西汉铜枕。


32. 西汉玉枕。


33. 西汉玉龙。


34. 东汉(公元25-220年)的石辟邪。


35. 东汉陶车。


36. 东汉陶俑。


37. 还是东汉陶俑。如果问小人儿一个很现代的问题:“你幸福么?”我认为他会很positive。


38. 西周(公元前1100-770)早期的青铜酒器。


39. 西周早期青铜雁尊。


40. 西汉彩绘陶兵马俑。


41. 秦代兵马俑。上一张图中的西汉兵马俑是小摆设,秦代的兵马俑可是真人大小。


42. 春秋陈国的青铜壶。


43. 春秋晋国的青铜方壶。


44. 春秋时期的三轮青铜盘。


45. 春秋时期的青铜提梁卣。



46. 战国时期曾国的青铜酒器。


47. 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编钟。


48. 战国时期蜀国的青铜罍。


49. 战国时期魏国的石编磐。


50. 战国时期兽型青铜尊。


51. 北朝时期(386-581)的陶俑。左边女俑的服装与现代的极为相似。


52. 北魏时期的陶制武士俑牛车。


53. 三国时期吴国陶制院落模型。


54. 北齐时期(公元550-570)的黄釉瓷扁壶。两面皆有胡人舞蹈奏乐的场面。无论古今中外,人民都向往快乐的和平生活。


55.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临行前为祈求平安所铸的铜钟。


56. 唐代胡人骑骆驼陶俑。在往后年代的展品我就没有再拍摄,因为个人感觉越来越无趣,到了民国年代只剩下一些民俗的东西了。


57. 后来还真去了首都博物馆去看北京民俗展览,提不起太大兴趣。


58. 北京当铺。


59. 北京市井模型。


60. 首都博物馆是新建筑,挺震撼。


61.


62. 首都博物馆里比较有意思的是《“假”如这样 – 真假藏品对比展》。把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中的真品和假物做比较。每件展品还配有当时王刚大锤一挥的录像。


63. 《天下收藏》很吸引观众,因为王刚的大锤是不是会落下的悬念很刺激。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说王刚暴殄天物,砸了不少真东东。


64. 王刚这小子真是坑爹啊。


65. 首都博物馆的外观。


66. 首都博物馆也不能免俗地由江主席题词。街对面不远的中华世纪坛也有江主席的留墨。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偏爱低调胡主席,至少不到处乱涂鸦。做人还是要低调一 点,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这次在北京从老同学那儿学到一个歇后语:小母牛剖腹产——甭牛B。虽说有点荤,但还是挺逗乐的。如今国内街上的俏皮话真不 少,老百姓既睿智又犀利,挺能穷开心的。

祝大家新年愉快!
read more...